眼下,六盤水市高中教育城油氫電綜合能源站負責人正在申辦各項手續。這個能源站開業后,將成為六盤水市中心城區的第一個綜合能源站,進一步豐富氫氣的應用場景。此前,3月5日,貴州省首條氫能公交線路在盤州市開通運營。

貴州盤江電投天能焦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能焦化)負責生產氫氣,運氫管束車負責將其運輸到盤州市雙紅加氫綜合能源站、22路氫能公交車前往站點加注燃料,今年9月份盤州市已初步形成了一條較為完整的氫產業鏈條。
建鏈:立足貴州原有資源稟賦
地處西南的貴州,在傳統產業尤其是工業方面底子薄、基礎弱,缺乏優勢。近年來,貴州利用原有優勢資源多舉措布局氫能產業,助推地方產業轉型升級。
記者了解到,2020年8月貴州啟動《“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編制工作。今年5月,《規劃》順利通過專家評審。
作為其中的評審成員,貴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張靖(主持學院行政工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規劃》站在全省的視野之上,立足各市(州)的優勢資源和原有產業基礎,通過多個地區之間的協同,打造強大的全產業鏈。”
7月9日,貴陽市科技局、貴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同掛牌啟動建設貴陽市氫能產業技術創新中心。作為省會城市的貴陽,力爭用3至5年時間,將該中心建成具有重要影響的開放平臺,在氫能產業領域關鍵技術攻關、聚集科技型企業、科技成果轉化、企業技術服務等方面發揮作用,帶動行業整體發展。

六盤水素有“江南煤都”之稱,探明儲量233.24億噸,保有儲量222.74億噸,遠景儲量844億噸。其中,煉焦煤資源非常豐富,探明儲量104.1億噸。
經過多年發展,六盤水的焦化產業基礎非常厚實。數據顯示,當地的煤焦化企業每年產生焦爐煤氣約10億m3,含氫能規模約5億m3,氫氣含量達50%。
充足的煤炭,為六盤水市乃至全省氫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氣源支撐。因煤而興的六盤水,正努力打造氫能利用示范城市。
《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進貴陽(經開)氫能產業聚集區、六盤水盤南工業園區煤制氫、盤江天能焦化氫氣提純(制氫工廠)、黔西煤制乙二醇尾氣制氫等項目建設。
補鏈:加快貴州氫能產業布局
這些年,貴州和氫能源的關系愈發“氫”近。圍繞制氫、儲氫、運氫、氫能運用等環節,貴州的各項舉措不斷。在網絡上,貴州與氫相關的新聞也越來越多。
按照貴州省的規劃,將在六盤水、貴陽、畢節、黔西南等地開展氫加工、氫燃料電池等應用試點,推動氫能全產業鏈示范項目建設。
記者了解到,天能焦化公司生產的部分焦爐煤氣,通過一定的工藝用于制備液化天然氣。在這個過程中,會副產出大量的富氫氣體。

“我們之前早就關注過副產的氫,但因為技術不成熟當時就沒有對它進行提純而是用來燃燒發電。現如今,利用形式不一樣了。生產氫氣既能延長煤炭資源的產業鏈,增加創收渠道,又能助力氫能產業發展。”天能焦化副總經理汪明說。
近年來,六盤水積極深挖天能焦化公司的裝置潛力,于2020年11月26日開工建設全省首個氫氣提純項目(制氫工廠)。其中,一期投資1124萬元改造5萬噸/年苯加氫項目現有的兩套焦爐煤氣提氫裝置,增加氫氣產量。
2021年2月28日一期項目的順利投產,標志貴州省第一座制氫工廠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天能焦化已實現600kg/天的產能目標,可供50余輛氫能公交使用。
和六盤水一樣,近年來貴州多地一批批與氫相關的項目紛紛啟動,不斷加快進軍氫能源領域的步伐,努力完善全省氫能產業布局,為后續的運用打基礎。

新能源綜合加注站是氫能使用的重要環節。今年,畢節市開工建設39個產業招商重大項目,其中包括大方縣油、氣、電、甲醇、氫“五站合一”綜合能源建設項目。該全省示范項目建成之后,可實現年交易和產值0.3億元,年創稅450萬。
此外,安順市鎮寧自治縣和關嶺自治縣與貴州黔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開展戰略合作,建設集新能源設備材料生產、風力發電、光伏發電、氫能開發、儲能應用等為一體的新興產業基地。
未來,貴州將打造“一軸、一帶、三線”氫能產業發展核心地帶,即“貴陽-安順-六盤水”氫能產業發展核心軸、“畢節-六盤水-興義”氫能產業循環經濟帶、三條“紅色旅游-綠色氫途”氫能應用示范專線。同時,依靠氫能產業發展核心地帶的引領作用,帶動其他地區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貴州特色的氫能全產業鏈。
強鏈:加強技術研發和市場培育
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氫能產業已成為各地的重要選擇。技術和市場,是包括貴州在內都繞不開的關鍵詞。
2021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2020 年本)》明確提出,鼓勵貴州發展氫加工制造、氫能燃料電池制造、輸氫管道和加氫站建設。
氫氣的制、儲、運、應用、燃料電池研發制造等環節,需要來自各方的技術支撐。和天能焦化類似,受制于生產技術和生產成本等因素,目前貴州省所制的氫主要是灰氫,而在制取環節更環保的藍氫和綠氫生產還有所欠缺。

貴州提出,將繼續加快發展甲醇汽車、氫燃料汽車,推進氫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融合發展,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攻關和示范應用。
記者了解到,盡管貴州在氫能技術研發上總體偏弱,但全省各地已與國內外多家相關機構和科技企業加強合作,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后差距已在不斷縮小。
2020年4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和中國東方電氣集團簽署協議,雙方在高效清潔發電、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分布式能源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此外,貴陽市人民政府與貴州海上絲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德國氫能時代技術公司、德國歐洲藍色能源有限公司、奧地利生物能2020+公司等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開展中歐生態環保治理區域合作,打造氫能源示范產業群。

近期,貴州海上絲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霈表示,我們已在德國初步完成前期所有的技術研發,以貴陽作為生產基地向全球銷售燃料電池。
“現在很多地方的氫能產業沒有大規模發展,除了存在一定技術難題之外,背后更多的是市場導向和市場需求問題。一項產業發展得好不好,能不能生存下去,以及能否走得更長遠,最終還是要靠市場來決定。”貴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張靖說。
汪明表示,貴州未來氫能源的運用,除了公交車外,還包括重型卡車,以及園區、政府辦公大樓、醫院等進行分布式的熱電聯產,應用范圍將不斷擴大。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曉飛